考研政治史纲讲义:2.3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1
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
一、戊戌维新运动
(一)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
甲午战争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,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。
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,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。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:不但科学技术,而且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。
共识:要救国,只有维新,要维新,只有学外国。向日本学。
代表:康、梁、谭嗣同、严复
作为:
1.向皇帝上书(1895年因甲午战争“公车上书”最着名)
2.着书立说(康有为《新学伪经考》、《孔子改制考》;梁启超《变法通议》;谭嗣同《仁学》;严复翻译赫胥黎《天演论》)
3.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(康有为向光绪进呈《日本变政考》、《俄彼变政记》、《波兰分灭记》
4.办学会(强学会、南学会、保国会)
5.设学堂(康有为万木草堂梁启超实务学堂(长沙)
6.办报纸(梁启超主笔上海《实务报》、严复主办天津《国闻报》、湖南《湘报》
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,制造维新舆论,培养变法骨干,组织革新力量,重点放在争取光绪及帝党官员支持,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实行变法。
(二)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
1.要不要变法
守旧派:“祖宗之法不可变”;“宁可亡国,不可变法”
洋务派:张之洞《劝学篇》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。
维新派: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,认为自然和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。“变者天下之公理也”,任何事物“无时不变,无事不变”,“能变则全,不变则亡,全变则强,小变仍亡”。
2.要不要兴民权、设议院,实行君主立宪
守旧派与洋务派:“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”,“民权之说一倡,愚民必喜,乱民必作,纪纲不行,大乱四起”。
维新派: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,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。谭嗣同:“君末也,民本也”;严复:国家是“民之公产”,王侯将相是“通国之公仆隶”,专制帝王则是“窃国者”。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,民既可以共举君,也可以共废君。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,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;不过,他们又认为,“欲兴民权,宜先兴绅权”,(绅,即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)。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理想的政治方案。兴民权、开议院,实行君主立宪,才是“治国之大经”。
3.要不要废八股、改科举和兴西学
守旧派:反对西学,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为“奇技淫巧”
洋务派:军事和技术可学,但封建的政治制度、科举八股,尤其是三纲五常不能触动。
维新派:痛斥科举制度是“牢笼天下”的愚民政策,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、改科举,办学堂、兴西学。严复:“民智者,富强之原”,“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”,“救亡之道在此,自强之谋亦在此”。针对洋务派“中体西用”的口号,维新派驳斥道:“未闻以牛为体,以马为用者。”
论战实质: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。
(三)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
1898.6.11,光绪颁布“明定国是”诏书(宣告变法开始),前后共103天
1.政治:改革行政机构,裁撤闲散、重叠机构;裁汰冗员,澄清吏治,提倡廉政;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;准许旗人自谋生计,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。
2.保护、奖励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。
3.裁减旧式绿营兵,改练新式陆军;采用西洋饼之,练洋操,习洋枪等
4.创设京师大学堂,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,在各地设立中、小学堂;提倡西学,废除八股,改试策论,开经济特科;设立译书局,派留学;奖励新着、创办报刊,准许自由自治学会。
目的: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、出版、结社自由,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,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,因此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。但光绪没有采纳开国会等政治主张,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,是温和的改良方案。
失败:“戊戌政变”(慈禧的第二次政变)“戊戌六君子”(谭嗣同:“各国变法,无不从流血而成;近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”“有心杀贼,无力回天,死得其所,快哉!快哉!”;刘光第、林旭、杨锐、杨深秀、康广为)
2025考研人数达388w,考研热度依旧火热!如何备战2026考研?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?在职考生如何备考?考研知识点繁多,择校困难大,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。网课面授多项选,专业辅导1对1,全年集训随时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