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课中西哲学史复习:老子的哲学
哲学体系→道
辩证法
认识论
一、政治思想
1、 正确处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。
“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”、“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”。
2、 无为而治。“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”
3、 现实看法:人的欲望导致混乱。
“绝圣弃知,民利百倍;绝仁去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”
4、“小国寡民”的理想社会模式。
“小国寡民,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徒。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,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死不相往来。”
5、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。
二、哲学体系
1、 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,是万事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和使万物统一的原则。
“道冲而用之或不盈。渊兮似万物之宗,……湛兮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”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
“天行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”
2、 道体是极其抽象的东西。
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忽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忽兮,其中有物。窃兮冥兮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”
“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”
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万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象之象,是谓恍忽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”
“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”
3、 具体事物可以用名称来表示,“道”却是用名来表示的“无”,是不具任何物质属性的东西。
“有名,万物之母。无名,万物之始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
三、朴素辩证法
1、 一切事物都向它的反面转化。
“反者,道之动。”
a、 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是相互依存的关系。
“有无相生、难易相成、长短相形、高下相倾、音声相合、前后相随。”
b、 对立的一面在其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表现出其反面的特点。
“明道若暗,进道若退,夷道若?,上德若谷,大白若黑,广德若不足,进德若偷,质真若渝……”
c、 对立双方会互相转化。
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”
2、 局限性
a、 忽视了对立转化的条件性。
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因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是谓微明。”
b、 带有一定的消极因素。
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
c、 变动仅为具体事物的暂时现象,从根本上讲静支配着动,静是根本。
“静为躁君。”
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要曰静,静曰复命,复命曰常。知常曰明,不知常,妄作凶。”
四、认识论
1、 排斥感性认识:认识不应从客观世界中去求得,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。
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间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。”
“不出户,知天下,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”
“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名,不为而成。”
2、 神秘主义内心直观认识论:人与万物同出于最高精神道体,从这这角度来看,人与万物同一。即去除具体事物的特殊性,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绝对精神世界中合而为一,万事万物都为我所认识。
“涤除玄览,能无庇乎?”
“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”
“塞其兑,闭其门,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”
3、 对知识持否定态度,无所求,无所为,达到精神上彻底解放的最高境界。
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”
2025考研人数达388w,考研热度依旧火热!如何备战2026考研?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?在职考生如何备考?考研知识点繁多,择校困难大,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。网课面授多项选,专业辅导1对1,全年集训随时学!
上一篇:历史学:2013考研备考指南
下一篇:专业课中西哲学史复习:墨子的哲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