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研热为何高烧不退

2013/11/12 10:03:29 来源: 网络
分享:

  专硕降门槛催热报考

  从11月10日开始,201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进入现场确认环节。由于明年研究生招生首次取消了“一般不超过40周岁”的年龄限制,激发了不少社会考生的报名热情。

 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中心通过对考研市场调研之后,发现催化考研热度的一个原因是,专业硕士改革降低了部分专业的考研门槛。

  据了解,自2010年开始,专业硕士学位被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,打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局面,应届生逐步成为专业硕士考试的主力军。

  2013年是我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专业型硕士的第4年,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目前专硕考研的成本减小,应届毕业生报考数量越来越多,这也正是考研高温不降的原因之一。另外,专业硕士考试门槛降低,部分专业初试考查更简单的英语二,还有部分专业初试命题为统考,这对在职考研群体来说都成为利好消息,也导致人数增多。

  暂避就业压力提质量

  业内专家认为,真正推动考研热的是就业质量的差异。研究生就业率不算高,但是本、专科生工作也都不好找,而且研究生就业质量比本、专科生要好。专家表示,对于很多本科毕业生来说,“找个工作不难,找个满意的工作才特别难”,而研究生签约高质量就业单位的比率要远远高于本科生,这才是考研热度持续不退的根本原因。如果在本科毕业时不具备足够竞争力,到社会上去拼得头破血流,并且始终在一个较低的职业环境中循环,倒不如再利用几年时间读研苦练内功,以期在硕士毕业时取得一个更高的工作平台。这种选择可以被理解为一种“战略性回避”,不能简单理解为逃避社会而加以指责。

  实现名校梦跟潮流

  业内专家分析还认为,受传统思想影响,中国人向来崇尚学习,不少人觉得幸福与学历高低有关系。学历高层次化,不仅在中国,在世界上也正成为一个趋势。同时,中国人容易跟潮流。“看到周围的人在考研,有些人也跟着潮流走,以免学历上与别人有了差距。”

  此外,很多大学生存在高考失利的经历,与重点大学的失之交臂让他们迫切地想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专业,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想。

  高学历需求畸形化

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,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就业难,但高校主要还是看中了研究生招生巨大的生源市场,迎合了社会上畸形的高学历消费需求。

  熊丙奇介绍,从2011年的毕业人数来看,北大、中科大、清华等10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人数,都超过了当年的本科生毕业人数。其中,中山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人数比本科多3300多人,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南大学多出2800多人,北大多出2500多人。这就是说,至少3年前,这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就超过了本科生。

  提示

  1想要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读博士的考生可以考虑学术型硕士,倾向于毕业后马上就业的考生可以多加考虑专业型硕士。

  2考生要将读研与自身需求有机结合,慎重报考专业,并且努力寻找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衔接,而不是做一个为考研而考研的工具。

  研考生不要“被考研”

  近年来,考研热愈演愈烈。因为今年是“最难就业季”,又出现了新的考研代言人——“被考族”。据了解,在大学校园里,一个班级经常会有半数以上的人选择考研,“不考研”在某种意义上成为“不上进”的代名词。不少考生因各种情况被动选择考研。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意向分析中,“想做学术研究”的比例仅占9%。不考研就是不上进,不考研就找不到好工作,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点。

  而今招聘市场上一个现象已经较为普遍,那就是对学历的要求逐年“水涨船高”。本科生已没有多少值得骄傲的资本。于是上完本科后,考研也就成为不少学生的选择。所以,考研似乎是就业的一个大方向,与其说考研是择业的助力,倒不如说考研是“形势所迫”。在这种大环境中,有些学生认为只有考研才能找到好工作,对就业期望值过高。但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一定要去参加研究生考试,反之,从事某些职业需要更多实践经验的积累。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,就要正确认识自己,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,调整职业期待值。考生不要以为考研是就业的唯一出路而“被考研”。

  2025考研人数达388w,考研热度依旧火热!如何备战2026考研?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?在职考生如何备考?考研知识点繁多,择校困难大,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。网课面授多项选,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!

中间广告图.jpg

活动专题